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新旧课程过渡高中历史教学

来源:新课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摘要: 新旧课程过渡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及高考备考面临着颇为复杂的形势,需要一线教师科学应对。高考试题对于引领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导向功能,以历年高考部分主观题为例,分

摘要:新旧课程过渡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及高考备考面临着颇为复杂的形势,需要一线教师科学应对。高考试题对于引领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导向功能,以历年高考部分主观题为例,分析其命题立意、考查角度、知识依托、价值取向等,能够明确新旧过渡期内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向和高考备考策略,以便指导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加强史学阅读,厚积史学素养;研究课程新意,明晰命题趋向;立足新旧衔接,确立适切主题。

键词:课程过渡期;历史教学;高考试题

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省分批实施,由此开启了我国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以下简称旧课程)。十多年的课改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构建了学校现代化的课程模型,对于实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如课程方案与高考改革配套不够,三维目标融合不足、分裂现象较多,课程设计逻辑不严谨、思路不清晰,考试评价缺少学业质量标准,各地课改良莠不齐等,这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相适应。为此,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定自当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始,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三年后即2021年实施新高考方案。这标志着基础教育课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下简称新课程)。当下正处于新旧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高考模式、高中教材的过渡时期,与以往相比,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究竟“新”在何处?旧高考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内容如何与旧教材达成有效衔接?……近年来,围绕这一系列的发问众说纷纭。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在教学实践中,高考试题对于引领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导向功能。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处研究员刘芃所说,“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由此,本文拟以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第41题,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全国Ⅱ卷第41题以及全国Ⅲ卷第40题为例(为行文方便,以下均简称为全国卷第41题),分析其命题立意、考查角度、知识依托、价值取向等,以期明晰并形成新旧过渡时期内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向和高考备考策略。

一、全国卷第41题的知识依托

全国卷第41题的能力立意趋向明晰,设问立意高远,有意融入核心素养要素,以重大现实主题为切入点,将“必备知识”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题材料均出自教材之外,但与教材,尤其是统编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联系密切,突出考查学生在理解史料基础上的独立思考、信息处理、逻辑推理和准确表达等关键能力。(见表1)

二、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征

历年来,全国卷第41题均着重考查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现实意义的历史小专题,引导师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以达到以史为鉴和以史论今的目的。命题材料取自权威著作,具有引领作用;命题方式追求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问题设计逻辑严密,层次性强;参考答案专业化、学术化倾向明显,强调学科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依据表1可知,近两年来该题还充分展现出新旧杂糅的特征。(一)立足于新课程要求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接受历史学科教育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思想品格、道德品格、史学品格等必备品格以及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上表所列各题均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从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萃取多元史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涵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8年全国Ⅱ卷第41题为例,该题材料信息充分、明晰,引导学生抓住“从先秦到唐宋”“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岭南地区”“从中国到美洲”“1765年”“19世纪末”等关键时空要素,把握大豆种植与传播的时序推移和空间变迁,由此建构相关历史现象间的关联性,从而对美国种植大豆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并能基于大豆的种植与传播,认识全球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材料情境精当,设问指向明确,要求学生结合试题所给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对“我国种植大豆的特点和作用”“美国广泛种植大豆的原因”“全球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推理、解释、论证、评价,亦即论从史出,意在培养学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史证意识。该题充分体现“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的功能。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为反击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该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国际大背景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在上述研读、思考、论证、阐释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其他诸题,大致如斯。(二)趋向于以新课标内容要求确定命题主题。主题是指研究或讨论的内容的中心思想,主题的价值在于赋予知识以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其所依托的专题都是高中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专题内容。因此,主题是试题命制的灵魂与主线,是设计试题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从本文所述的6道试题的命题主题来看,2019全国Ⅰ卷第41题的命题主题是“20世纪下半叶中苏美日钢铁生产”,与实验稿课标的内容要求契合度相对较高;2019全国Ⅲ卷第40题的命题主题是“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与实验稿课标契合度次之,但“国家治理”这一概念并未见诸实验稿课标;2018全国Ⅲ卷第41题考查的“城市化”虽然不是新鲜内容,但实验稿课标相关的教学主题或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或是“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与“城市化”主题有着较大游离;其余3题则完全取自于2017版新课标内容要求,与实验稿课标内容要求几乎无关联。如2019全国Ⅱ卷第41题的命题主题是“清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海关税率调整”,试题共提及“清朝康熙时期、乾隆时期、1843年、1950年”四个时间点。人教版教材中与上述四个时间点有所关联的经济史知识点主要有商帮、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等,其中仅“协定关税”与“海关”有关但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其余均不涉及海关税率调整。根据实验稿课标,上述知识点的内容标准主要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反观2017版课程标准,则是非常明确地要求“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以新课标内容要求确定主题的命题思想昭然若揭。这种命题趋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难度,但既可引导学生深化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解,又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应是当下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方向。(三)着眼于从统编教材中寻求知识依托和设计参考答案。教材的实质是“范例性”,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同时,由于教材本身相对于学科发展、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进程存在天然的滞后性,不可能与高考命题保持完全同步。因此,历史高考全国卷越来越呈现出拓展知识宽度、脱离教材的“去课本化”命题趋势。具体到新旧交替的当下,摒弃旧教材中滞后内容而不用、择取统编教材作为试题设计和答案拟定的源头,既秉持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命题传统,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能为新旧教材的有序轮替、有效衔接创造必要的氛围。尤其是2018全国Ⅰ卷第41题第(1)问中“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这与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中的行文表述几乎完全一致,而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全无相关论述。2018全国Ⅲ卷第41题和2019全国Ⅱ卷第41题都体现出类似的特点。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zonghexinwen/2020/1111/670.html



上一篇:教研员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践》课

新课程研究投稿 | 新课程研究编辑部| 新课程研究版面费 | 新课程研究论文发表 | 新课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