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漫谈新工具时代:关于课堂教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工具时代:关于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教育的原始态就是言传身教。这一点至今及至永远都不会过时,应当成为一个教育原则被遵循。但是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与教育工具和技术相联系。这
新工具时代:关于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教育的原始态就是言传身教。这一点至今及至永远都不会过时,应当成为一个教育原则被遵循。但是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与教育工具和技术相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教育工具一直作为教育的直观辅助手段被研究和使用,以致成为一种原理甚至形成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辅助工具供应部门。在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进入新工具时代。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辅助工具的功能和意义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已经给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已经让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化日新月异,波谲云诡,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说书不要了,直接互联网+;有的说教室不要了,直接虚拟翻转;有的说学校不要了,随便到那里都行。
于是,处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焦虑了。教育应该怎么办呢?我以为,无论教育工具如何发展变化,其辅助地位始终不会改变。地位决定功能。新工具发展不会也不应当改变教育的基本属性。
工具的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固然重大,但教育毕竟是教育,其独特性决定了虽然教育工具性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越走水平越高,但作为人的影响与传承,人与人的接触与情感作用将始终不可或缺。教育终其根本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传承与影响。教育的根本从其起源上说还是育人的事情,离开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离开了人与人之间情意场景的感染与熏陶,教育这种关于人的事情就难免大打折扣。
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必须坚守一条根本,那就是做好两个兼顾,即必须把人与人的接触与情感作用与技术工具的发展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条根本原则。脱离这条原则甚至把两者分裂开来的任何做法都将使教育远离其本质,产生异化现象,导致教育全部功能和效果不能实现。
以翻转课堂为例。本来翻转课堂是一个很不错的教育方式。2000年起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在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模式。只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翻转课堂式”或“翻转教学”的名词。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开始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他们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为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或者对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推广这个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同时也引起了争论。从翻转课堂的出现以至于被推广的历史来看,这一教育方式有它的适应性特征:即成人大学或者具有成人一样的条件,比如行为理性,能够自觉地坚持学习。正像在美国引起争议一样,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肯定地讲,翻转课堂适用于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等;但是在普通中小学校由于其适用的两个条件欠缺,因此其效果也必然会极其有限。任何片面夸大翻转课堂经验、理论的说法、做法都应当是错误的,其结果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翻转课堂却被一些人大力推广,甚至在一些地方也成了政绩。
这样的事情其实也不难理解。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凡是某种做法只要有一点效果,哪怕是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取得的成果,即使是在特殊条件下取得的效果,也会有人去推广它,甚至于不惜略去人力物力等特殊条件去推广,以期达到某种目的。比如翻转课堂,明明是有条件限制的,推广它也应当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进行。盲目扩大推广范围势必引起疑义,惹出争议。其他方面,只要按类似的方式、从事某种带有政绩色彩或者利益行为的做法,都应当视为非理性行为,会给教育有效性带来危害,清醒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此保持警惕。
教育,就其根本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熏陶、传授与继承。离开了人的直接参与,其效果必定要受到影响。小学、初中教育尤其如此。面对新技术工具的迅猛发展,教育工作者既要以积极态度去迎接、学习并且研究其对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利用价值,与时俱进,有效地利用它们,也要明确教育的特殊性,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当所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zonghexinwen/2020/102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