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关注二语心理词典研究 提升汉语二语教学效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关注二语心理词典研究 提升汉语二语教学效率 词汇是语言产出的动力和言语理解的关键。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培养第二语言能力,往往也是
原标题:关注二语心理词典研究 提升汉语二语教学效率
词汇是语言产出的动力和言语理解的关键。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培养第二语言能力,往往也是从最简单的词汇学习开始,构建第二语言的“心理词典”。“心理词典”指人们对词汇及其意义和相关知识的心理存储。“心理词典”中不仅存储单词本身,还存储与之相关的语音、语义、句法、语用等信息。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逐步构建汉语“心理词典”。
简析相关理论模型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学界就开始关注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表征发展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在西方二语教学研究界,影响最为广泛的心理词典理论之一,是J. F. Kroll和E. Steward提出的修正层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该模型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分别表征存储的。概念直接和母语词汇相联系,对于二语初学者来说,二语词汇通过母语作为中介与概念相联系。二语到母语词汇表征的联系强度要比相反方向更强,母语到概念的联系强度要比二语到概念更强。随着学习者二语流利度的提高,二语词汇逐渐摆脱母语,开始与概念建立直接的联系,联系的强度也随二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2000年,蒋楠从二语学习的角度研究了心理词典的发展阶段,提出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词汇发展表征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学习者的词汇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式阶段(formal stage)。在这一阶段,学习者要记住二语词汇的读音、拼写等形式信息,并与一语对应词汇建立联系。第二阶段是一语词条调节阶段(L1 lemma mediation stage)。一语词条信息被复制或附加到二语词汇信息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二语调节词汇,它的形式是二语的,但语义和句法信息都是一语的。第三阶段是二语整合阶段(L2 integration stage)。学习者抽取了二语词汇的语义、句法、形态特征,整合到词条中,二语词汇的表征和加工基本与一语相同。
上述理论模型回答了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心理词典中词汇和概念表征发展模式的问题,在心理词典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重因素影响二语心理词典构建
国内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早期研究内容多为学习者词汇习得情况的考察。进入21世纪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在主题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的发展。研究发现,汉语独特的形、音、义关系,使得汉语二语心理词典建构具有特殊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母语心理词典在二语心理词典的构建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的联系方式始终在变化。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对词的理解深度不同,心理词典结构也不尽相同。如初级韩国汉语学习者依赖语音通道,使汉语和母语语音相似的词更容易建立联系;有了一定汉字基础的学习者选择词形通道和整词通道。在语义上,学习者母语和汉语中的共有义项较早掌握,母语特有义项在中级阶段开始干扰二语心理词典的发展,学习者直到高级阶段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二语心理词典,摆脱母语的干扰。
第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无论是修正层级模型,还是发展表征模型,都认为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典的表征是随着语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汉语二语心理词典的研究文献中,不少研究都将语言水平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心理词典结构,这是由学习者对词的理解深度不同造成的。初级水平学习者依赖心理词典间的语音通道加工词汇,近义词的组织方式多以词条作为基本组织单位,对同形词的加工采用词汇联结模型,对异形词的加工采用多通路模型;高级水平学习者多选择词形通道和整词通道加工词汇,多以义项作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加工近义词,词汇加工完全采用多通路模型。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zonghexinwen/2020/1021/567.html
上一篇:子长市教学研究室开展“务常规促教学,抓课堂
下一篇: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