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动物解剖生理教学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动物解剖生理》是研究正常畜禽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内容包括动物解剖学和动物生理学两部分。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各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机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动物解剖生理》是研究正常畜禽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内容包括动物解剖学和动物生理学两部分。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各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机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动物的消化、呼吸、循环等生理过程和这些过程发生的原因、条件、影响因素等。本课程的特点:内容抽象、原理多、名词多、描述多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记忆。本课程组通过前期调研,从新明确课程定位、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互联网优势,进行“移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性质
《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运动、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和生理特点;熟悉主要家禽的解剖特征:了解犬、猫、鹿、兔等经济动物内脏解剖的特征;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岗位工作所应有的动物解剖生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定位
《动物解剖生理》课程紧扣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结合《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获得基层畜禽疫病防治人员、检疫检验人员等应具备的动物解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如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等课程关系密切,也与学习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检疫技术、畜牧基础、动物外科与产科等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是学好上述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
3 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内容
遵循“岗位分析-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本课程立足于畜禽疫病防治人员、检疫检验人员等应具备的动物解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经过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分析,确定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八大系统结构识别及其生理特征、家禽解剖生理特征、经济动物内脏解剖生理特征观察好的体温的测定为典型工作任务,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并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教与学的行为,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4 教学资源
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课程具有丰富的图片、微视频、动画等资源,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建成了在线开放课程:http:///course/JSAHVC-,为信息化教学方法奠定了平台资源。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轮岗实训的机会与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 教学实施
结合本课程特点,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实施,做到“教、学、做”三统一。依托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平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6个步骤: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教学过程的开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1 课前 领取任务单,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明确任务,然后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自主学校相关的知识,做到课前自主预习,在线提交预习作业,教师了解学生对该任务的掌握情况,为课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
5.2 课上 各小组长先阐述本任务的掌握情况,随后以讨论形式解决同学们在预习时遇到的难题,同学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作为本次任务的重点老师进行讲解。随后根据不同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动物解剖馆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项目学生就分组进行,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在实训室进行的项目是按照真实岗位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老师现场指导,有些不能实现的项目就借助在线课程平台上的虚拟试验进行操作演练,让学生掌握此项目的技能,通过不同形式完成项目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效引导的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及实践,使教师能更及时、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qikandaodu/2021/061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