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现当代作家作品十讲小班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现当代作家作品十讲”课是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本门课包含五四运动的教育性、文学理论的知识性、文学史的系统性以及文学作品的赏鉴性,已具备小班研讨课教学的基本条件
“现当代作家作品十讲”课是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本门课包含五四运动的教育性、文学理论的知识性、文学史的系统性以及文学作品的赏鉴性,已具备小班研讨课教学的基本条件,成为小班研讨课项目,为工科院校本科教学带来教改新模式。
1 课程目的与小班研讨模式的契合性
这种教改模式的推进首先取决于“现当代作家作品十讲”课教学的目的与小班课研讨模式的契合性。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让理工科专业学生了解五四文学的成果和意义,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影响。从文学史角度发掘五四运动的价值,及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启蒙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五四精神,培养敢为天下先的信念。
其二,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文学潮流、作家集团和流派等情况。了解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情历史,客观评价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其三,通过本门课,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普通及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
从以上教学目的看,该门课肩负弘扬五四运动的精神意义的任务,及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意义。课堂的讨论和课下的积累,是学生深入领会五四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性的关键。这门课还是作家作品研究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认识价值,可以提高工科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思辨水平。为了这一目的,需要学生初步掌握文学史相关资料,并且主动投入课堂教学,与教师互动交流。另外,该门课的作家作品鉴赏部分,尚需打破中学语文的标准答案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北大现代文学教授温儒敏在《北大学生眼中的语文教学》一文曾说北大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他认为这门课“主要是通过作品的细读和鉴赏,展示文学评论的不同方法,以打开眼界,提升艺术感悟力,并有意转变中学养成的偏重应试的学习习惯”。[1]因而,大学的现代文学教学更具有与学生深度交流,开拓其文化视野,培育其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的功能。
以往现代文学课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专业性讲述,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既没有对作家作品的先期了解,对作品的阅读储备,也没有课堂参与鉴赏讨论的机会,课下也没有后续思考。单一接受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仅靠每周三课时的学习,无法吃透这门专业性很强,教育意义深刻的课程。因此,小班课研讨课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内容与小班研讨课模式的建立
本课程主要是以十个讲座对现当代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理念、文学写作手法进行细致评价和赏鉴。训练提高大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赏析及写作能力,并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开展写作活动,提高他们的口头和文字写作水平。
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模式适合工科院校文学课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打破了中文系的专业化,符合工科大学生对文学课的需求。这门课程的内容及小班研讨模式包括: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成果。这是现代文学开端。学生首先需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有初步的了解,对作品有基本阅读。开课之初教师通过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布置学生写出“记忆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使教师了解到本届学生的兴趣点和倾向性及文学基础,便于调整教学。本次讲座重点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文学革命的成果和现代文人的婚恋中的伦理。这些内容的延展性研究很多,适合学生与老师在课后作资料上的彼此补充和探究,
第二讲鲁迅和《呐喊》。这一讲既熟悉又陌生。因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有基本定论,而鲁迅在文学界的研究则已超过中学教学的范畴,大学的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论的兴趣,比较适合小班讨论课。
第三讲20年代叶圣陶的写实小说和郁达夫抒情浪漫派小说。这是学生不熟悉的两位作家。前者采取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叶圣陶的灰色知识分子与鲁迅的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钱钟书的《围城》理出线索。而郁达夫的《沉沦》的文学价值不如对青年学生的心理意义。其讨论是隐性的,可引出线索供学生寻找答案。
第四讲中国现当代诗歌是本门课的重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鉴赏现代诗歌大家的作品,特别是讨论徐志摩、顾城、海子等人的诗。也可以课下跟有爱好的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切磋。
第五讲中国现当代散文,可以共同赏析现当代著名散文及网络散文的精品。让学生在手机上写文字,并通过论文写作、评讲进行写作训练。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qikandaodu/2021/0311/823.html
上一篇:反恐公安情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下一篇:非制造类专业智能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