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基于网络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与过去差异巨大,从传统教学备课授课到现在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如微课、微视频等多媒体的授课方式进行巩固和教学,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与过去差异巨大,从传统教学备课授课到现在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如微课、微视频等多媒体的授课方式进行巩固和教学,丰富了课堂手段,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网络环境下催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普及也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习的方式,从之前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学习,特别是在网络的背景下,通过网络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感兴趣的重点难点,强化学习的同时还突出了学习个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今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更应充分地利用如今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1 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1.1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状态发生改变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整个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程枯燥、教学手段单一等等问题,最终都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但是网络的普及改变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教学的主体变为学生,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变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收,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大大的得到了提升。
1.2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个性突出不同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从小对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生活背景差异大,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统一授课,教师对于课堂上的分层次教学也没有很好的手段,网络不发达时教师无法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网络的普及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是学习思想生的改变,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选择性强化,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全方面的对学生开放,学生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主动学习和吸收,变为更具有特性的学习。
1.3 网络环境下,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主动学习的效率永远是大于被动学习的效率,并且学生可以对自身学习的弱点进行强化学习,减少自身学习的短板,充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问题。
1.4 网络环境下,教学手段更先进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多数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实操为主,所用手段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展示,但网络环境下,教学手段从讲解形式变为学习形式,例如在线课堂、微课堂、信息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
2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2.1 课程内容陈旧
网络的发展是飞速的,所以一些高职的计算机课程内容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许多原理知识的新增都没有涉及,教学内容的陈旧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由于相对落后导致不能很好地与网络资源相结合,从而白白浪费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2.2 单一的成绩考核
目前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多数学习下还是会以考试为主作为最后的考核指标,硬性地将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标准,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落后的,在网络时代下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也要有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3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的措施
3.1 引进时代特色,改进课程内容
在网络背景下,开展计算机科学课程建设时,要注意对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引进网络先进技术着手设置课程体系。如今各方各面都在强调并宣传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的质量是需要不断监督和提高的,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观念等因素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改进课程内容,对学生未来和学生自身用处巨大的课程内容纳入教学重点,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充分的解读、对目前的就业社会背景进行充分的理解,循序渐进地改进到课程内容。
3.2 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多元体系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其应用能力。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微课、微视频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音频、微视频等,创设与课堂重点及相关知识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氛围里掌握新知识。而所创设的情境由现实生活产生,题目内容的丰富多样。并且这些知识点上传至网络以后,学生可以进行反复学习,强化学习效果。微课、多媒体、在线课堂等教学手段的出现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分析融合制作成简短又易于接受的教学视频,以音频、小短片的方式投入教学中,方便学生巩固课堂重点,这些手段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与时俱进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学灵活,有利于补充课堂、分层教学和课后延伸,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拓展,不仅对教师有帮助,更是对学生有益处。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qikandaodu/2021/0121/746.html
上一篇:“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下一篇:数控车削加工工艺与编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