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家具与陈设设计,该课程之后的一周为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专周实训。目的是为了检验
一、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家具与陈设设计,该课程之后的一周为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专周实训。目的是为了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通过家具实物(或模型) 的制作进一步加深对家具的结构、工艺、材料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使结构设计更合理、更美观,初步形成手工制作、流水作业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是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程结束后,实训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实训存在的问题
我校开设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设计专周实训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缺少能熟练操作家具制作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我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家具制作的实践能力不强。缺少能熟练操作家具制作机器的工厂实训导师。许多的家具设备(如精截锯或推台锯)使用起来比较危险,操作有难度,而能操作机器、对材料特性和工艺很精通的工人师傅又不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经验,
2.实训内容要求较高。以往的实训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制作家具成品,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即使有好的设计想法和创意,但是要做成1∶1的实物成品还是比较困难。家具的制作是苦活累活,对体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掌握机械的操作,对材料的损耗也比较大。木工活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要有专人来协助指导完成,同时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求同学们要严格有序、规范细致地操作。
3.实训室的建设不到位。我校的实训室虽然有几台大型的切割机、台锯、钻孔机、电钻,但是还缺少小型的手动工具,如刨子、凿子、锤子、矬子、斧子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学校的建设经费很有限,能改善实训室条件的机会不多。
4.评价方式单一。以往我们的评价方式是看作品给分数,按结果来评价,缺少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关注教学中的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方位的考核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能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家具制作实训课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资金投入等。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师资力量,引入专业人才[1]。学校引进实训指导老师时,要选择有着两年以上的家具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实训指导老师首先要掌握家具与陈设设计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评估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还要有操作家具设备和使用机械工具的丰富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方案到实物的实训,提高课堂的效率与质量。
2.优化实训内容,提高实训效果。虽然实训条件有限,但合理的设计实训内容,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现有的实训条件作家具1∶1的成品难度会大一些,所以可以考虑以做家具模型为主,家具模型的材料有瓦楞纸、轻木板、聚酯纤维板,pvc发泡板、亚克力板、桐木条、松木板、竹子等容易切割和造型的材料,这些都为实训的完成降低了难度。
经过教学团队的多次研究讨论,将实训内容设计为以下两个课题:
项目实训课题一:主要内容是中式传统客厅家具的再设计,明清家具以其格调典雅隽永、结构科学合理、造型洗练大方、装饰繁简相宜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要汲取传统工艺的精华同时根据今天的生活方式来设计,将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本土化民族语境的家具产品。同时还要设计与这套家具相匹配的软装饰品,最后的成品是一个客厅的整体场景的呈现。
在课题开始便组织学生调研湖南地区的优秀的传统手工艺,选择能够彰显民族地域特色的技艺进行设计创意。湖南境内有着巫风楚韵的传统文化,诞生了品种纷繁的工艺美术:湘绣、醴陵陶瓷,竹艺竹刻等种类,这些手工技艺都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内的民族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手工艺技术即将失传,只有真正的将这些工艺与现代生产模式相结合才是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应该有对社会文明、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的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去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2]。带着这种使命感来完成这项实训课题,目的是为了凸显传统工艺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价值。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qikandaodu/2021/012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