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程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新课程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新课程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新课程研究》刊物宗旨[09/01]
以赛促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好教育”(好品格、好习惯、好技能)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一致认可。“三好教育”理念是根据社会和职场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们相辅相成。好品格是前提,没有好的品格将一事无
“三好教育”(好品格、好习惯、好技能)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一致认可。“三好教育”理念是根据社会和职场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们相辅相成。好品格是前提,没有好的品格将一事无成。好习惯是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很难取得成功。好技能是目的,有了好的品格和习惯,再加上一技之长,学生就能快速适应职场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才。培养“三好”学生是践行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效措施。然而调查发现,学生上课期间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三好”的培养,尤其是好习惯、好技能的培养。
一、研究现状
通过院校之间的沟通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现阶段各院校同样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睡觉、玩手机等问题,对此,很多高校实行以赛促学,每年面向大学生举办多种类型的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娜、雷文斌等阐述了“以赛促学”教改模式,分析了传统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缺陷并总结了以赛促学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带来的改革和成效。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竞赛现状和学习状况,合理制订计算机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阐明以赛促学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证明以赛促学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陶志勇、王如龙等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培养对象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等问题,提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他们针对高校网络专业特点构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重庆科技学院杨清林、周博等将以赛促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比赛,每个专业每年至少组织1~2次专业比赛,通过以赛促学、赛课结合,驱动实验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效。
上述案例均体现了以赛促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针对我院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特色,研究更完善、更适合我院的以赛促学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当前学生上课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研究目的
以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为例实行以赛促学,将技能竞赛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周周比、月月赛”。通过开展和组织技能竞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进学风建设,进一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劳动、严谨认真等良好习惯,将好习惯、好技能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中。
三、研究过程
(一)提炼知识点及技能点
确立“以赛促学”改革方针后,我们成立了教改小组,我们依据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企业需求、三好教育理念等内容,重新梳理了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表1所示。
表1 知识点与技能点序号1知识点 技能点汽车实训安全知识 维护作业常见工具的使用2 常见设备、工具、量具 举升机的使用3 汽车维护基本概念、意义 发动机舱维护4 5汽车维护作业原则与作业内容 空气/燃油/机油滤清的更换发动机基本结构 节气门体的拆装与清洗6 车身基本结构 车辆内部及四周检查7 底盘基本结构 汽车常见电器件操作8 电器元件组成与结构 车辆底部检查9 汽车常用工作液介绍及选用 车轮检查与换位10 盘式制动器的拆装与检查11车轮动平衡12四轮定位及调整
(二)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了便于以赛促学的实施,重新编排了课程教学内容及进度计划表,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进度计划表第一周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第二周集中式安全教育 2教学内容底盘结构介绍工位、设备仪器安全操作 0.5课时分配0.5 2星期一星期一课程介绍 0.5底盘认知底盘认知实操及考核工量具认知及使用 3举升机使用及考核 3星 期二车轮结构车轮检查及换位、实操练习3.5 0.5 3.5星期二汽车基本结构及基本认知 1车轮动平衡车辆四周及室内检查 2发动机基本结构 0.5星期三星期三发动机舱零部件认知、考核 3发动机舱维护 0.5星期四汽车电器操作四轮定位制动器维护制动器维护实训三滤检查及维护、实操练习 4周赛组织及实施2 2 2 2 4 4星期四节气门清洗、机舱清洗2星期五 周赛表彰、总结实训报告、大扫除星期五周赛组织及实施 4周赛表彰、总结 0.5合计0.5 1.5 28实训报告、大扫除 1.5合计28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qikandaodu/2020/1117/693.html